2022年第42期万江周刊—今冬供暖季已至 这些“热”点要分析 二维码
2744
发表时间:2022-11-18 17:02作者:万江媒体中心来源:OB视讯(中国)能源 万江周刊 2022年第42期 企业新闻 ◎董事长专访:敢想敢干敢创新,就有成功的机会河南省中小企业协会 ,赞69 ◎周口鹿邑县副县长顾永庆一行调研万江清洁供暖项目在供暖正式开始前夕,居民的冷暖问题始终牵挂在政府领导心头。11月14日,周口鹿邑县副县长顾永庆、城管局局长吕国进、城管局副局长夏祖民一行莅临鹿邑万江调研今冬供暖工作。 ![]() ◎暖气开通后,请查收这份用热注意事项!冬季供热工作已经开始,您可能会遇见一些小问题。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供暖初期,这几件事您得关注。 1、供热初期,房间需要一个蓄热的过程。 供暖初期为热态调试期,热态调试是热水从供热首站到换热站进行热量交换再到用户家中的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且需要时间的转换过程。同时,房间需要一个蓄热过程,这个过程的快慢跟房屋的保温情况有关系,一般一周左右可以达到正常温度。 2、供热初期,造成暖气不热最常见因素是气堵 在供暖初期,由于补水时管道内有气体,出现气堵现象,用户可以进行自查,出现这种情况用户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排空气体。 3、一旦发现漏水现象,及时报修。 若供暖期间自家暖气发生漏水,请及时关闭户内分集水器阀门,以减少水淹造成的损失,阀门与管道交叉为关闭状态;阀门与管道水平为开启状态。并及时联系供热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上门检修。 供暖后,室内空气干燥,为病菌的滋生和传播给予了“温床”,容易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可以采用人为加湿的方法来改善室内的空气湿度。冬季供暖室内温度18℃-22℃之间最为适宜,温度过高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引起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心率加速,人就会神疲力乏、头昏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所以建议热用户调节好室内温度和湿度。 本着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室温可调的要求,建议热用户自己以居室内功能区域不同设置温度: 室内设计温度 18℃-20℃ 卧室、起居室设计温度 20℃±2℃ 厕所、门厅、走廊设计温度 18℃-20℃ 行业资讯 ◎国家三部委发文!地热能入围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实行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的重要举措,对有助于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保障高质量开展合理用能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提到,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现阶段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各地区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为基数,“十四五”期间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在全国和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时予以扣除。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节能主管部门要根据“十四五”国家确定的节能目标任务,综合考虑新增可再生能源扣减等因素,科研确定本地区“十四五”节能目标任务并实行组织实施。 内容来源于:地热能资讯 ◎院士出席!地热资源高效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11月8日,地热资源高效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加快推进建立地热资源高效开发技术体系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主题,由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协办。 本次会议由来自美国犹他大学、冰岛HS Orka能源集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研院、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200余名地热领域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出席。 中国工程院李根生院士在会上谈到,现在我国地热能开发仍以水热型为主,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前列,而高温干热岩地热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地热开发中的关键科技难题,相关高校、企业和科研组织应携起手来,共同召开地热开发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在有助于创新驱动开展中共同打造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新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孙金声院士说,“地热能开发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十四五’期间将是地热行业的战略开展机遇期。当前地热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仍面临技术不配套、开发成本高、综合利用率低等诸多瓶颈难题。依托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召开地热开发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及重大装备研发,顺利获得‘技术创新’第一驱动力促进地热产业的高质量开展。” 内容来源于:中国日报 ◎汪集暘院士:认准方向不放弃 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是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用玩笑的说法就是“地质黄埔一期”。但在当年,我学上地质专业纯属偶然。上初中时,我对生物很感兴趣,父亲又在浙江省卫生厅工作,很希望我去学医。我高中在杭州高级中学,杭高是一所偏重理科的学校,当时毕业生学医学文的为数极少。受到学校氛围的影响,我的兴趣逐渐转到了数理化方向。 高考时,新中国刚刚创建,国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上来,急需矿产资源的建设尖兵。北京地质学院模仿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建立,培养目标是地质工程师,学生学一半地质的课,还要学一半工程方面的课。为了响应祖国号召,结合个人兴趣,我就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北京地质学院。 汪集暘院士资料图 在选择专业上,我还受到舅舅朱庭祜先生的影响。我上高中时寄住在舅舅家,舅舅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工作者,曾亲手创办云南、贵州和浙江地质调查所,他当时曾在浙江大学地理系任教。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筹建新安江水库,舅舅时常带学生去新安江水电站的坝址进行考察,每次回来都带回不少标本。我就觉得地质专业很有意思,以为地质人可以经常游山玩水。 真正学了才知道,搞地质并不是天天游山玩水,实际上是很艰苦的。一些名山大川反而去不成,我才发现自己“误入歧途”了。我所在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当时是一门新兴学科,4年一共要学37门课,同学们普遍反映课程太多,负担太重。我作为南方人,早饭本来是吃稀饭的,但是一早上要上6节课,很容易饿,我起码要吃3个大馒头,从此养成了早饭吃很饱的习惯。 汪集暘院士资料图 毕业以后,因为当时我国钾肥资源十分短缺,想从卤水中提炼钾,我就来到四川自贡研究卤水。我还到黑龙江的边境地区调查地下水与克山病的关系。越是偏远、交通不便利的地方,地质人就越有可能要去。 1966年,国家准备在四川大巴山地区修建铁路,我作为国家科委专家组成员前往支援。工作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晚上只能住在帐篷里,睡行军床。有一次,天气预报说要下暴雨,但谁也没想到暴雨来得那么快那么大。我们在一条小河的岸边搭了帐篷,雨下大以后就躲进了帐篷里,大概下了半个小时,听到好像有很多水桶往河里倒水的声音。因为当地是石灰岩地区,雨水就顺利获得山体里的洞洞缝缝流进河里,水位一下子涨到一米多高。天快黑时,上游来了很多竹排,原来是山里工厂的厂房被淹了,厂里的人只能撑着竹排逃出来。后来,得知这些人到了下游水面开阔的地方,被当地老乡救上来了,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这段惊险遭遇让我很受启发,我真正分析到地下水在下暴雨的时候,怎么顺利获得岩溶地区的洞洞缝缝向地表输水。很多人问我,地质人常年在深山老林里工作,有没有碰到老虎、豹子,我说我还真没有,但这样的经历比碰到老虎、豹子更让人感慨,也更有收获。这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光是为了在顶级期刊发表文章,还是扎扎实实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石油危机,各国都在探寻新能源。著名地质学家、当时的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提出,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我们一定要把它开发出来。就这样,我们迎来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个春天。另一方面,在我国很多地方的煤矿出现热害,严重影响生产,也需要研究解决。我亲眼看到,因为井下温度太高,采煤掌子面的工人光着膀子、穿着裤头,还是满身是汗。很多矿工为了降温往身上冲冷水,却因此得了关节炎。 我常开玩笑说,自己从凉水转到热水,搞了大半辈子,不是“下海”,是“上刀山下火海”。现在,我国地热开发利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3.9亿平方米,差不多人均有1平方米的供暖制冷面积是由地热给予的。 我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自己认准事业方向以后,一定要非常执着。我刚开始研究地热时,对这门新兴学科并没有多少概念,也是后来一步步研究,才取得现在的一点成就。另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注重实际,不能光躲在书斋里搞理论。 我常常跟年轻人开玩笑,你们要搞地热,就跟我一起去泡温泉。我想,不管在什么领域,只要对工作保持热情,就能从中找到乐趣。我也希望,自己从“误入歧途”到有所作为的经历,能给青年一代带来帮助。 内容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用热小常识
集中供热管道中的热水是在高温高压下全封闭循环系统中传导热能的媒体介质,供热时为防止管道、阀门腐蚀锈化,保证供回水循环畅通,在水中加入有一定量的化学药剂,用于水的软化和管道的保养,取暖气水用于生活用水,会有害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引起供热管道中严重缺水,使供热管网系统压力失衡,导致局部或全部供热系统不能稳定供热,影响其他居民正常采暖。 OB视讯(中国)能源供热采用“地热+”清洁供暖模式,结合实时气象信息,采用清洁热力云控平台,实时监控用户家中温度,从而达到节能降耗与用户舒适的最佳平衡。专业的客服和运维团队,第一时间为您排查问题、解决问题,OB视讯(中国)能源,做您的“温暖管家”。
文章分类:
杂志期刊
|
最新发布
文章排行
|
万江新能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开展之路。紧密围绕国家各项政策,为城市公共建筑及住宅项目给予“地热为主,多能互补”的整体解决方案。立足中原,辐射全国,给予先进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打造全国地热能供暖制冷先进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