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8期万江周刊-铭记党恩话开展 向绿而行谱新篇 二维码
40
发表时间:2023-07-29 08:58作者:OB视讯(中国)能媒体中心来源:OB视讯(中国)能 万江周刊 2023年第28期 企业视讯 ◎陈泽民董事长为出彩河南代言大象新闻 ,赞301 媒体声音 ◎不负时代 奋斗正当时内容来源于:人民政协报 ◎14眼3000米!河南首次综合应用中深层井下换热等技术 近年来,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它一头连着百姓温暖,一头事关蓝天白云,如何在提高供暖质量的同时,让“绿色暖冬”成为生活常态,成为一个新话题?中牟县利用地热资源为周边小区冬季供暖,进展咋样了?哪些小区可最早受益? 7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郑州市中牟县中牟万江一号能源港清洁供暖项目,参观了刚刚建成的万江零碳能源港。项目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却可以满足112.25万平方米、周边8个小区约2.5万居民冬季用暖。这是河南首次综合应用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跨季储能、高效热泵、智能光储等技术。 OB视讯(中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胡红彬告诉记者,一号能源港项目采用地热+的供热方式,从外观上看,园区虽然只有少量建筑和设备设施,但在地下,埋设的14眼3000米左右深的密闭换热器,以及将近500眼跨季节储热设施才是真正核心部分。现在一号能源港项目已具备供热能力,今冬供暖季即可实现供热,满足规划区域内居民用暖需求。 据分析,《“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开展规划》中明确,到2025年,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面对既定的“双碳”目标,有助于供暖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已从一道“选答题”逐渐成为“必答题”。 河南省也先后印发多个文件,支持召开地热能规模化利用试点工作,制定多方面措施大力推进地热供暖。 中牟县位于郑州市区东部,其作为郑汴一体化的核心区域和战略支点,处于中原城市群、郑州大都市区、郑州航空港区“三区”叠加开展区域,近几年,中牟县绿博片区的开展可谓今非昔比,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绿博园、方特等文旅项目,地铁8号线以及许多知名房地产企业纷纷在此落地。 虽然开展迅猛,但绿博片区配套却不断备受居民诟病,尤其是道路、暖气等配套相对滞后,跟不上商品房的交付速度。而中牟万江零碳能源港建成后,供暖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在“双碳”背景下备受瞩目。有专家表示,地热是零污染零排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在新时代的10年中,我国地热利用技术显著,产业快速开展,地热清洁供暖实现了规模化。现在中国人均一平方米地热清洁供暖面积总量世界第一,年替代燃煤逾4000万吨,已经成为世界地热利用大国。 中牟县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3年中牟实施集中供热工程以来,累计开发集中供热面积489万余平方米,因中牟县全域无电厂等热源,全部采取分布式燃气机组供热。近年来受环保政策、天然气气源及价格影响,2018年以来中牟县政府持续探索、多次考察,结合中牟县实际,决定引进新能源(地热+)供热方式。 “我们在贾鲁河以北区域总体规划建设清洁能源零碳能源港23座,其中近期规划建设能源港6座,其余能源港预计在2027年全部建成,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满足约2405.69万平方米建筑供暖和智慧用能需求,惠及约20万户居民。”该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在新建供热小区中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供热方式,拟优先在具备地热能供热条件的小区实施,同时加快推进天然气供热小区的热源替代。 记者采访分析到,中牟万江一号能源港项目计划总投资1.15亿元,在中牟县政府的统筹指导下,由OB视讯(中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给予技术和建设支持,这是一家以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营业务的新能源科研技术企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河南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项目于2022年9月启动建设,现在已建设完成,今冬供暖季可实现供热,规划覆盖雅居乐春森湖畔、郑东碧桂园、金科天籁城、亚太绿博田园一期至五期共8个项目,解决了该区域无热源、无法实现供热的局面。 “一号能源港项目采用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跨季储能、高效热泵、智能光储等技术耦合搭建,在河南是首次应用此技术的能源港项目。”胡红彬介绍,项目做到了“向天要电、向地要热、凭空取热、跨季储热”,将多种清洁能源综合利用。 据介绍,向天要电,是采用光储充技术集成光伏发电、大容量储能电池、智能充电桩等多项技术,不仅能给予能源港内办公设备用电,还能够为周边居民给予能源汽车的充电服务,实现了用电设备的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 向地要热,是顺利获得人工钻井的方式在深度2000~3000米的热储层中形成可以让换热介质在地面与井下循环的回路,换热介质在吸收地下热储层热量后返至地面利用,释放热量后再返回地下吸热,往复循环。整个换热过程封闭运行,系统稳定性高。该技术大大提高了中深层地热资源可利用范围。以一号能源港为例,其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系统14眼,深度3000米左右,井底温度为97℃-111℃。 凭空取热,即空气源高效热泵技术,本质上是获取环境中的热量作为高效热泵机组的热源,经过高效热泵机组对一网循环水进行品位提升,输送至二级换热站热用户侧。整个系统封闭运行,有效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此系统清洁,布置灵活。 跨季储热则是利用地下土壤储存热能,在非供暖季顺利获得土壤换热器将高温热量储存地下土壤中,在供暖季顺利获得系统切换将高温储热区和隔热带中的热量提取出来,让地层化身一个大型“充热宝”,实现热量“夏储冬用”的跨季节储存。 据介绍,第七届世界地热大会将于今年9月在中国召开,中牟万江一号能源港项目将作为本次大会河南科考路线的重要考察项目,能源港的建成不仅能满足周边居民供暖需求,更是成为一张扩大河南对外开放影响、展示河南地热开展成绩的绿色新名片。 内容来源于:大河报 行业资讯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表水资源丰富,广泛分布浅层地热能和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在“双碳” 背景下,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地热能,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巨大的开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科技导报》2023年第12期开设了“长三角地热专题”,刊登了中国科研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中国科研院大学研究生导师孔彦龙、中国科研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龚宇烈、中国科研院院士汪集暘联合发表的署名文章《长三角地区地热能开展路线图》。 在长三角这样的经济高度发达地区,气候冬冷夏热,合理利用的地热方式是什么?地热能潜力有多大?减碳的贡献如何?地热能产业的开展路径是什么样的?未来技术研发的重点在哪些方面?该文章基于对长三角地区10多年的地热研究工作积累,特别是近期召开的深度调研工作,兼顾对国内外地热能产业开展和技术进步的总体趋势分析,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该地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地热能技术和产业开展框架路线图。 文章指出,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尤其是浅层地热能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基础好、技术比较先进。如果实行顶层设计,将地热能开发利用纳入能源产业开展规划,加以持续的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加大科技研发和示范支持力度,那么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有望为地方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介绍,长三角地区属于夏热冬冷型气候,冬季有供暖需求,夏季有制冷需求。长三角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方式多样,尤其适宜于建筑供暖和制冷等。据统计,现在长三角地区利用地热供暖和制冷的建筑面积的0.57亿平方米,表明只利用了可采资源的4%,剩余的资源潜力很大。 ◎抓好“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山东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 来源:闪电新闻 高于
文章分类:
杂志期刊
|
最新发布
文章排行
|
万江新能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开展之路。紧密围绕国家各项政策,为城市公共建筑及住宅项目给予“地热为主,多能互补”的整体解决方案。立足中原,辐射全国,给予先进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打造全国地热能供暖制冷先进服务商。